信息參考
徐建剛: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上海的歷史變遷
2020-06-10 [關閉]

 編者按: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。深入學習黨史、新中國史、改革開放史、社會主義發展史,有助于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,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,將初心薪火相傳、把使命勇擔在肩,更好戰勝前進征程上的困難和挑戰。


本文根據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、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徐建剛在2016年5月31日愛建集團黨委中心組(擴大)學習會上所作報告整理而成。

徐建剛在愛建集團作題為“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上海的歷史變遷”的專題報告


黨史的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:一是黨的奮斗探索史,包括黨在革命、建設和改革不同歷史時期的奮斗歷程。二是黨的理論創新史,以理論創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。三是黨的自身建設史,這是一項偉大工程。從黨的歷史發展角度來看,主要包括兩個方面:一是主題和主線,即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、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、人民共同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而不懈奮斗。二是主流和本質,即黨圍繞兩大歷史任務而不懈努力的奮斗探索史、理論創新史和自身建設史。黨史的基本要點主要涵蓋五個方面:一是任務,共產黨始終把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、實現民族復興作為重要歷史任務。二是時期,黨的歷史可以劃分為三個重要歷史階段,即革命時期(1921年-1949年)、建設時期(1949年-1978年)和改革時期(1978年至今)。三是三大法寶:統一戰線、武裝斗爭、黨的建設。四是三大作風:理論聯系實踐、密切聯系群眾、批評和自我批評等。五是一條基本結論:馬克思主義必須中國化,中國的事情必須靠中國同志來辦。


作為現代意義上的城市,上海的歷史很短。1843年,根據《南京條約》和《五口通商章程》的規定,上海正式開埠。170多年來,上海從一個小縣城逐步發展成為國際化大都市。一直以來,對上海的形象有不同的解讀,不同時代的不同群體從各自角度詮釋了上海的特點與魅力。比如,舊上海被稱之為“冒險家的樂園”、“帝國主義的橋頭堡”,張愛玲筆下的小資情調,港劇中的《上海灘》,外國歷史學家眼中“中國的鑰匙”,現在人們又習慣稱上海為魔都,等等。

上海開埠后,逐漸從一個小縣城發展成為國際化大都市


今天,我圍繞“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上海的歷史變遷”主題,重點講述四個方面內容。


作為中國革命圣地的上海


1.中國工人階級的發祥地。中國最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革命圣地有5處,分別是海、井岡山、遵義、延安、西柏坡。其中,上海是革命的誕生地,井岡山是革命的搖籃,遵義是革命的轉折點,延安是革命的發展地,西柏坡是革命最后的農村指揮所。上海有著深厚的階級基礎,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發祥地。中國工人最早誕生在廣州,但作為一個階級的出現則是在上海。舊中國的上海集聚了全國近四分之一的工人。鴉片戰爭以后,上海成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。1845年,清政府與英國領事共同公布《上海土地章程》,設立上海英租界。此后,美租界、法租界相繼辟設。在租界中,外國人投資公用事業,租界當局負責市政建設,頒布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規。上海在租界逐步喪失了司法權、軍事權、海關權等,成為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。


2.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基地。上海是文化的重鎮,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等都誕生于此。上海具備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思想基礎。中國近代史上,各種思潮主張紛紛登場,西方資本主義道路上的君主立憲、多黨制、總統制、三權分立都嘗試過,都一一以失敗而告終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,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。毛澤東曾指出:中國是走投無路,才找到了馬克思主義。在中國最早提到馬克思名字及其學說的,是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譯。在五四新文化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,迫切需要有人把《共產黨宣言》完整地介紹到中國來。當時馬克思主義研究者戴季陶很想完成這一工作,但覺得力不從心。經《民國日報》主筆邵力子推薦,翻譯重任托付給了著名的教育家陳望道。陳望道回到浙江義烏老家,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努力,全文翻譯了我國第一個中文譯本《共產黨宣言》,并將它帶到上海。1920年8月,在共產國際的資助下,《共產黨宣言》正式出版。


3.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。黨的歷史上,一大、二大、四大都在上海召開。中共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貝勒路樹德里3號召開,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。關于中共一大召開的確切時間,當時與會人員后來都記不太清楚。解放軍后勤學院的邵維正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、多次訪談當時在世的一大親歷者包惠僧、劉仁靜和王會悟,最終得以考證清楚。中共二大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英租界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舉行,大會制定了黨的章程,規定了黨的組織形態,明確了黨的最高和最低綱領。中共四大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今虹口區東寶興路254弄28支弄8號召開,第一次提出了關于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,決定要加強黨對工農群眾運動的領導。四大以后,工人運動迅速復蘇和發展。5月30日,上海爆發了震驚全國的五卅運動,并很快席卷全國,標志著大革命高潮的到來。

位于上海市興業路76號(原法租界貝勒路樹德里3號)的中國共產黨"一大"會址


4.中央機關的長期所在地。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。上海因其特殊的歷史機緣,中共中央曾較長時間駐扎于此,前后達12年之久。1927年初,武漢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。為了適應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需要,張國燾、瞿秋白、陳獨秀等中共中央領導也相繼來到武漢,中央機關分別于1926 年底到1927年春完成了從上海到武漢的搬遷工作。1927年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了“七·一五”反革命政變,轟轟烈烈的大革命至此全面失敗。中共中央在武漢也難以立足,被迫再次搬遷,陸續由武漢遷回上海。從1933年初開始,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的領導人又相繼離開上海來到江西,瑞金成為臨時中央的所在地。





作為共和國建設重鎮的上海


1.中國革命的一道難關。離開上海,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是不完整的。解放前的上海,是我國的第一大城市,是舊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,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據點。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期間,毛澤東召集華東局的領導同志討論進占上海的問題時,他非常謹慎,把進入上?醋魇侵袊锩“一大難關”,指出朋友、擁護者,甚至敵人,都會以能不能接管好這座城市作為檢驗能否站住腳的重要標志。當時1個上海的稅收抵得上7個天津,上海打爛了,中國的建設就會受到很大的損傷。毛澤東在解放軍勝利占領南京后,提出了“慎重、緩進”的方針,確定了上海戰役“既要殲滅防守之敵,又要完整地保全上海”的戰略。


2.向社會主義的過渡。1937年以前,上海的經濟以外資和民營為主?箲鸨l以后,部分民營企業跟著國民黨內遷到重慶?箲鸾Y束后,日本在上海的產業作為敵產加以沒收,掌握國家經濟命脈的電力、鐵路等都是國有資本。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,上海的經濟社會形態非常復雜,上海的外資占在華外資總額的80%以上,歐美各國在上海均有巨額投資。根據黨中央的決策,1955年底上海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,全面實現了各行各業的公私合營。


3.計劃體制的實施。作為一個特大型消費城市,解放前上海糧食主要是依靠進口。新中國成立后,由于遭受封鎖禁運,進口糧源斷絕,國內調運成為上海糧食供應的唯一來源。但受到1953年全國性糧食嚴重緊缺的影響,對上海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調撥出現不確定性,在總量上也難以完全滿足上海市場的需求。1953年,上海實行統購統銷政策,按照從面粉和食油,到大米,再到棉紗和食糖的次序逐步推進,以保證統購統銷政策實施的平穩有序。


4.“充分利用,合理發展”方針。1949年到1956年,中央對上海的政策整體特征是“收縮”,上海的經濟發展水平低于全國。當時上海地處國防前線,中央擔心會受到戰爭的威脅,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沒有一個項目在上海。1956年4月,毛澤東發表《論十大關系》報告,提出“沿海的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”。中共上海市委及時提出了“充分利用,合理發展”的方針,于1959年組織制訂了《關于上海城市總體規劃的初步意見》,提出“逐步改造舊市區,嚴格控制近郊工業區的發展規模,有計劃地建設衛星城”的城市建設和發展方針,并對人口分布、產業布局等作了具體規劃。


5.城市產業的轉型。上海的紡織工業歷史悠久。早在20世紀初至上半葉中期,中國紡織工業就形成了上海、青島、天津“三足鼎立”的格局,被人們譽為中國紡織工業的“上青天”。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,毛澤東預判新的世界大戰打不起來,從而先前圍繞戰爭的很多設想發生了變化。中央派陳云同志到上海,強調上海還是要發展的。在此階段,上海重工業得到很大的發展,除了采礦業外,形成了完整的工業制造體系。


6.城市空間的拓展。1958年,國務院批準將江蘇省的嘉定、寶山、松江等10個縣劃歸上海,上海市區面積擴大為6185平方公里,為上海城市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。為疏解市區人口和工業,1958年后,上海相繼在郊區規劃建設閔行、吳涇、嘉定、安亭、松江5個衛星城,上海從單一城市逐步向中心城和衛星城演變,逐步形成了工業和科技兩個重要基地。





作為改革開放窗口的上海


1.“十個全國第一和五個倒數第一”。1980年初,《解放日報》頭版頭條刊登了一條新聞《十個第一和五個倒數第一說明了什么》,一針見血道出了上海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滯后的窘境。當時上海在經濟上至少有十個全國第一,即工業總產值、出口總值、財政收入、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、工業每百元固定資產實現利潤、工業資金周轉率、人均國民生產總值、能源有效利用率、商品調撥量、輸送技術力量居全國第一位。上海也有全國“倒數第一”,其中主要有五項:城市人口密度、建筑密度、人均居住面積、車輛事故、市區癌癥發病率。


1980年10月3日,《十個第一和五個倒數第一說明了什么?——關于上海發展方向的探討》在《解放日報》頭版頭條刊出。


2.多功能中心城市的新目標。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窘迫引發了廣泛的大討論,如何讓上海通過戰略轉移走出困境,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。討論最終達成共識,即上海要重新建設多功能中心城市,對產業結構要進行大調整,堅持“三二一”的產業發展方針,優先發展第三產業,積極推進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,使上海的產業結構更加合理、更加優化。上海敢為人先,抓住了發展機遇,推進經濟、文化、教育等發展戰略,拉開了上?焖侔l展的序幕。


3.浦東開發開放和“一個龍頭,三個中心”。1992年,鄧小平南方談話,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,這對上海發展的意義非常重大。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,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,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,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、金融、貿易中心之一。從1992年到2002年,上海贏得了寶貴的發展機遇,連續10年發展速度非?。上海最值錢的是土地和人才,而市場經濟則把土地價值和人才價值最大化。





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的上海


1.上海改革開放的基本特征。上海的發展與全國相比,總體來看,1949年以前發展速度低于全國水平,1956年到1983年發展速度高于全國水平,1984年到1990年又低于全國水平,1991年到2010年發展速度重新高于全國水平,2011年以后則再次低于全國水平?偨Y上海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,主要有三個特點:緊扣一個目標,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動搖。抓住兩個動力,實現開放促進改革,改革推動發展。堅持三個向度:一是自上而下,由市府主導;二是由外而內,應對開放倒逼;三是由里及表,注重市場激活。


中國(上海)自由貿易試驗區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掛牌


2.上海的轉型發展之路。著名管理學家邁克爾·波特提出國家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:生產要素驅動階段、投資驅動階段、創新驅動階段和財富驅動階段。上世紀90年代,鄧小平提出浦東開發開放,掀起了上海改革開放的高潮。2006年,中央提出了上海實現“四個率先”要求,明確了上海轉型發展的戰略目標。上海將中央精神和自身實際緊密結合,以舉辦2010年世博會為契機,積極探索創新驅動、轉型發展之路,進一步擴大開放,中國(上海)自由貿易試驗區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掛牌;進一步深化政府管理體制,加大司法體制改革、社區建設和社團組織改革;進一步深化國有資產管理,不斷提高國有資產證券化率;進一步推進轉型,加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等等。

 

 
上海市股份公司聯合會 Copyright © 2000-2008 Corporation,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1020864號-1
地址:零陵路635號愛博大廈3樓B座  電話:+86-21-64810204  傳真:+86-21-64810324
郵編:200030  郵箱:shglh08@126.com,shglh08@gmail.com  技術支持:群海網絡
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